//=time() ?>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五十發~~~「三寶飯」
台灣的港式燒臘店之多僅次於傳統小吃,是當地人日常便當的首選之一。
三寶是叉燒、燒鴨,與油雞。通常會再搭上與一般排骨便當店相同的最糟配菜(見第一發)。
※特色是醬汁並不是準確的淋在肉上,而是一定會澆到你的菜和飯上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四十九發~~~「蛋炒飯」
台灣最各自成一流、各不相同的料理。就算同樣是蝦仁火腿蛋炒飯,有的加醬油有的沒加醬油、有加沙茶有沒加沙茶的,有炒得乾爽有黏稠的…
只吃過一間絕對不能代表所有的台灣炒飯,但最糟糕的絕對是三色豆蛋炒飯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四十八發~~~「池上便當」
繼永和豆漿之後第二個沒有智慧財產權的案例,每一家使用木片便當盒的都叫池上便當。固定菜色為叉燒肉片、薑片,和滷蛋半顆,炸排骨酥或香腸切片。
特色是米飯會黏在木片上,能將飯粒全部用筷子摳乾淨吃完可獲得很大成就感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四十六發~~~「臭豆腐」
戳洞、灌醬,塞菜。現在常見的臭豆腐都是炸臭豆腐,炸臭豆腐味道不重而且其實是在吃不辣泡菜,老外也能接受。味道較重的滷臭豆腐,外國人會生物本能的自動避開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四十五發~~~「雞爪凍」
跟臭豆腐相比,這才是真正會嚇死阿兜仔的東西!去除心理障礙的話其實跟滷牛筋一樣充滿膠質,美味可口。
目前在當地夜市有販售去骨雞腳凍,外觀比較不可怕。但由於染過色,且無法判定在常溫中已經擺放了多久,不建議食用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四十四發~~~「鹹水雞」
跟鹹酥雞一樣都是屬於庶民外帶美食,不是買了之後有座位能坐下來吃的,所以會使用塑膠袋裝。
竹籤最容易戳到手的小吃第一名、咬到牙齦痛第一名,就算點半隻雞感覺也沒吃到什麼肉,最後都剩一堆筍乾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四十三發~~~「地瓜球」
又稱QQ蛋,也是台灣當地夜市的特產小吃,以地瓜加樹薯粉或番薯粉油炸而成,最讓小吃攤老闆肌腱炎發作的小吃之一!明明想說吃一顆看看就好,卻會一顆接一顆不停吃下去…
※由於地瓜球是空心的,使用竹籤時小心戳到手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四十二發~~~「黑糖饅頭」
最久遠古早又美味的台灣特產。如果早餐只能吃饅頭,當然要選黑糖饅頭!不過吃一顆黑糖饅頭大概有半顆都會黏在牙縫中,十分難受,所以啃饅頭一定要配豆漿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四十一發~~~「刈包」或「割包」
所謂的台灣漢堡,將滷肉、酸菜、香菜及花生粉包在饅頭皮中。都是瘦肉就叫赤肉割包、肥肉較多就叫控肉割包,半肥半瘦就叫綜合割包。
在台北公館有店家甚至更細分為肥肉、瘦肉、綜合、綜合偏瘦、綜合偏肥,綜合偏瘦略…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四十發~~~「蚵仔麵線」
也是只有台灣才有的特色名產。蚵仔麵線與一般麵線不一樣,是將蒸過的紅麵線做成柴魚風味的勾芡。固定配料是蚵仔、大腸、香菜,烏醋與蒜泥,只加大腸就叫大腸麵線。
※據說是鈉含量與熱量都破表高的小吃,雖然好吃但請勿常吃。
沉迷冥王,不想產圖(你夠了#
很喜歡冥王的性格~
高傲(?)
跟亞殷一樣很嗆#
最近翻圖,找到這個繪師的圖↓
好像是外國人的樣子(忘記名字了#
小小的冥王好可愛啊!!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三十七發~~~「蚵嗲」
台語叫「叩仔嗲」,也有叫「炸粿」,台灣特有小吃。
將韭菜與蚵仔鋪在幾乎是一片平板的鐵杓上再淋上麵糊下去炸,是庶民的壯陽食品。盛行於沿海一帶無論是城市或鄉間,沒吃過蚵嗲不算真的體驗過台灣民情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三十六發~~~「蚵仔煎」
加了小白菜與蚵仔的煎麵糊,各大夜市都吃得到。蚵仔煎的生命在於濃稠鹹甜的獨特醬料,通常會調成一種奇怪的粉紅色。不加醬的話,蚵仔不好不新鮮會很容易被吃出來。
※蚵仔換成蝦仁就變蝦仁煎,如果蚵仔煎不要蚵仔吃起來就像蛋餅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三十五發~~~「小湯圓」
小朋友一定會把紅色的留到最後才吃,喜宴必備甜品,也會用炸的。
原本冬至湯圓指的就是這種湯圓,但現在有的店家寫"湯圓"是賣包餡湯圓、有的寫"湯圓"是指小湯圓,就算是當地人如果沒向店家詢問也會發生混淆買錯的情形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三十四發~~~「湯圓」
內包芝麻或花生甜餡的麻糬,另外也有包肉的鹹湯圓。
很多台灣人自己也不清楚元宵跟湯圓有什麼不同,加上元宵不易購買,因此形成當地元宵與冬至一年吃兩次湯圓的情況。
※向日本朋友介紹的話,可以說這是水煮大福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三十三發~~~「皮蛋豆腐」
當地人一定會配上蔥花與柴魚。台灣人最愛的料理方式就是把健康和不健康的食材混搭均衡攝取,明明兩樣都算是沒什麼味道的食材,但攪和在一起配上醬油膏就是會莫名的一直吃下去…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三十二發~~~「麻油雞佛」
雞佛就是雞睪丸,在當地被當成是滋陰壯陽食材,通常是男性比較不敢吃。或許是因為對男生而言,含進嘴裡跟咬破的當下心裡都有種複雜的感覺和莫名的心理壓力。
※雞佛貴的原因據說是因為肉雞場的公雞都未性成熟無法取睪丸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三十一發~~~「魚丸湯」
相較於西方人「Soup」一定是濃稠的膏狀,東方人的「湯」大多都是偏向水狀。
當地習慣將魚漿類製品做成丸狀,放入灑了芹菜的鹹水中做為湯品,單純品嘗魚丸的口感與鮮甜。
魚丸、貢丸、福州丸在台灣小吃中都十分常見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三十發~~~「土魠魚羹」
炸土魠魚塊配上蛋花筍絲的羹湯。台灣的羹類小吃幾乎都是由太白粉水勾芡而成,因此在拿掉主食材後喝起來都一樣~~
拿掉土魠魚改放蝦仁就變蝦仁羹、改放蟹肉就變螃蟹羹,改放花枝就變花枝羹,全部都放進去就是綜合羹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二十九發~~~「大腸包小腸」
原名是糯米腸包香腸,很多料理名稱台灣人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怎麼變成這樣,不需要深究。
最好吃的口味依舊是蔥蒜或九層塔,台中逢甲夜市有店家將各式雜料夾得比香腸本身還多,也是有其愛好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