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/=time() ?>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三十發~~~「土魠魚羹」
炸土魠魚塊配上蛋花筍絲的羹湯。台灣的羹類小吃幾乎都是由太白粉水勾芡而成,因此在拿掉主食材後喝起來都一樣~~
拿掉土魠魚改放蝦仁就變蝦仁羹、改放蟹肉就變螃蟹羹,改放花枝就變花枝羹,全部都放進去就是綜合羹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二十九發~~~「大腸包小腸」
原名是糯米腸包香腸,很多料理名稱台灣人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怎麼變成這樣,不需要深究。
最好吃的口味依舊是蔥蒜或九層塔,台中逢甲夜市有店家將各式雜料夾得比香腸本身還多,也是有其愛好者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二十八發~~~「香腸」
台灣Sausage,是以甜味的豬絞碎肉顆粒灌入豬腸為主,屬於庶民食材,常見於街頭攤販與夜市。但常見不常吃,主要還是逢年過節才會食用~~當地人烤肉必備!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二十七發~~~「燙青菜」
庶民小吃店必備餐點。通常是大陸妹、地瓜葉、空心菜三種選擇,麻油雞店只有燙高麗菜。
許多店家會在青菜上淋肉燥醬汁,吃燙青菜就知道該店滷肉飯好不好吃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二十六發~~~雖然字一樣但卻是完全不同的食物,特別是橫寫的時候更容易搞混。
但兩者出沒地點不同,粉腸在一般庶民小吃店常見,是豬小腸包含其消化物。腸粉則是在港式飲茶店才會有,包蝦仁常見,老饕會點包油條的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二十五發~~~「紅燒鰻」
小時候看到紅燒鰻罐頭心裡總會想「為什麼蒲燒鰻那麼好吃,紅燒鰻味道就差這麼多?」長大後才知道根本就是不同種類的魚~~
紅燒鰻用的是海鰻,蒲燒鰻使用的才是要去河口捕撈幼苗,光是幼苗就賣很貴的白鰻。欺騙我的感情!!!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二十四發~~~「餛飩皮炸年糕」
年節過後處理吃不完的年糕的方法(也有裹粉炸的,但口感不如用餛飩皮包)。在資源匱乏的時代,這算是很好吃的年節甜品了!
※難免會有破或漏餡,造成年糕沾黏在鍋子或碗盤上,不好清洗是最大麻煩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二十發~~~「烏魚子」
台灣人農曆年最高檔年菜!一定要配蒜苗切片與白蘿蔔片,特徵是會黏住牙齒,讓你享受用舌頭一直摳那極上的美味與酸味。
※料理方式複雜細膩,一不小心就會失敗而使烏魚子風味盡失,建議購買後請當地人處理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十九發~~~「佛跳牆」
佛跳牆,人稱痛風三寶之一,以前是年菜,現在已經演變成只有婚宴場合才吃得到的菜餚。至於裡面會放什麼,沒吃永遠不知道。如果挖來翻去只有芋頭、栗子,很硬的乾香菇跟很柴的豬肉就會很失望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十八發~~~「涮涮鍋」
涮涮鍋與日本しゃぶしゃぶ已經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,是現今台灣庶民個人火鍋料理的首選,愛怎麼煮就怎麼煮。一分錢一分貨,花大錢也有可能吃爛貨。
※當地人習慣使用沙茶醬和蔥蒜做為沾醬基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