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/=time() ?>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三十五發~~~「小湯圓」
小朋友一定會把紅色的留到最後才吃,喜宴必備甜品,也會用炸的。
原本冬至湯圓指的就是這種湯圓,但現在有的店家寫"湯圓"是賣包餡湯圓、有的寫"湯圓"是指小湯圓,就算是當地人如果沒向店家詢問也會發生混淆買錯的情形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三十四發~~~「湯圓」
內包芝麻或花生甜餡的麻糬,另外也有包肉的鹹湯圓。
很多台灣人自己也不清楚元宵跟湯圓有什麼不同,加上元宵不易購買,因此形成當地元宵與冬至一年吃兩次湯圓的情況。
※向日本朋友介紹的話,可以說這是水煮大福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三十三發~~~「皮蛋豆腐」
當地人一定會配上蔥花與柴魚。台灣人最愛的料理方式就是把健康和不健康的食材混搭均衡攝取,明明兩樣都算是沒什麼味道的食材,但攪和在一起配上醬油膏就是會莫名的一直吃下去…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三十一發~~~「魚丸湯」
相較於西方人「Soup」一定是濃稠的膏狀,東方人的「湯」大多都是偏向水狀。
當地習慣將魚漿類製品做成丸狀,放入灑了芹菜的鹹水中做為湯品,單純品嘗魚丸的口感與鮮甜。
魚丸、貢丸、福州丸在台灣小吃中都十分常見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三十發~~~「土魠魚羹」
炸土魠魚塊配上蛋花筍絲的羹湯。台灣的羹類小吃幾乎都是由太白粉水勾芡而成,因此在拿掉主食材後喝起來都一樣~~
拿掉土魠魚改放蝦仁就變蝦仁羹、改放蟹肉就變螃蟹羹,改放花枝就變花枝羹,全部都放進去就是綜合羹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二十九發~~~「大腸包小腸」
原名是糯米腸包香腸,很多料理名稱台灣人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怎麼變成這樣,不需要深究。
最好吃的口味依舊是蔥蒜或九層塔,台中逢甲夜市有店家將各式雜料夾得比香腸本身還多,也是有其愛好者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二十八發~~~「香腸」
台灣Sausage,是以甜味的豬絞碎肉顆粒灌入豬腸為主,屬於庶民食材,常見於街頭攤販與夜市。但常見不常吃,主要還是逢年過節才會食用~~當地人烤肉必備!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二十七發~~~「燙青菜」
庶民小吃店必備餐點。通常是大陸妹、地瓜葉、空心菜三種選擇,麻油雞店只有燙高麗菜。
許多店家會在青菜上淋肉燥醬汁,吃燙青菜就知道該店滷肉飯好不好吃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二十六發~~~雖然字一樣但卻是完全不同的食物,特別是橫寫的時候更容易搞混。
但兩者出沒地點不同,粉腸在一般庶民小吃店常見,是豬小腸包含其消化物。腸粉則是在港式飲茶店才會有,包蝦仁常見,老饕會點包油條的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二十五發~~~「紅燒鰻」
小時候看到紅燒鰻罐頭心裡總會想「為什麼蒲燒鰻那麼好吃,紅燒鰻味道就差這麼多?」長大後才知道根本就是不同種類的魚~~
紅燒鰻用的是海鰻,蒲燒鰻使用的才是要去河口捕撈幼苗,光是幼苗就賣很貴的白鰻。欺騙我的感情!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