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/=time() ?>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五十一發~~~「熱炒」
熱炒是台菜料理的精華、庶民美食的極致,啤酒的絕配。
西方料理重視出餐順序,但是台灣的熱炒店出菜沒有順序,什麼先做好就先上什麼,湯先做好就先上湯,忘了給你白飯你要主動去跟他要…但不可否認的,台灣料理的美味盡在熱炒!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五十發~~~「三寶飯」
台灣的港式燒臘店之多僅次於傳統小吃,是當地人日常便當的首選之一。
三寶是叉燒、燒鴨,與油雞。通常會再搭上與一般排骨便當店相同的最糟配菜(見第一發)。
※特色是醬汁並不是準確的淋在肉上,而是一定會澆到你的菜和飯上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四十九發~~~「蛋炒飯」
台灣最各自成一流、各不相同的料理。就算同樣是蝦仁火腿蛋炒飯,有的加醬油有的沒加醬油、有加沙茶有沒加沙茶的,有炒得乾爽有黏稠的…
只吃過一間絕對不能代表所有的台灣炒飯,但最糟糕的絕對是三色豆蛋炒飯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四十八發~~~「池上便當」
繼永和豆漿之後第二個沒有智慧財產權的案例,每一家使用木片便當盒的都叫池上便當。固定菜色為叉燒肉片、薑片,和滷蛋半顆,炸排骨酥或香腸切片。
特色是米飯會黏在木片上,能將飯粒全部用筷子摳乾淨吃完可獲得很大成就感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四十六發~~~「臭豆腐」
戳洞、灌醬,塞菜。現在常見的臭豆腐都是炸臭豆腐,炸臭豆腐味道不重而且其實是在吃不辣泡菜,老外也能接受。味道較重的滷臭豆腐,外國人會生物本能的自動避開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四十五發~~~「雞爪凍」
跟臭豆腐相比,這才是真正會嚇死阿兜仔的東西!去除心理障礙的話其實跟滷牛筋一樣充滿膠質,美味可口。
目前在當地夜市有販售去骨雞腳凍,外觀比較不可怕。但由於染過色,且無法判定在常溫中已經擺放了多久,不建議食用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四十四發~~~「鹹水雞」
跟鹹酥雞一樣都是屬於庶民外帶美食,不是買了之後有座位能坐下來吃的,所以會使用塑膠袋裝。
竹籤最容易戳到手的小吃第一名、咬到牙齦痛第一名,就算點半隻雞感覺也沒吃到什麼肉,最後都剩一堆筍乾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四十一發~~~「刈包」或「割包」
所謂的台灣漢堡,將滷肉、酸菜、香菜及花生粉包在饅頭皮中。都是瘦肉就叫赤肉割包、肥肉較多就叫控肉割包,半肥半瘦就叫綜合割包。
在台北公館有店家甚至更細分為肥肉、瘦肉、綜合、綜合偏瘦、綜合偏肥,綜合偏瘦略…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三十七發~~~「蚵嗲」
台語叫「叩仔嗲」,也有叫「炸粿」,台灣特有小吃。
將韭菜與蚵仔鋪在幾乎是一片平板的鐵杓上再淋上麵糊下去炸,是庶民的壯陽食品。盛行於沿海一帶無論是城市或鄉間,沒吃過蚵嗲不算真的體驗過台灣民情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三十六發~~~「蚵仔煎」
加了小白菜與蚵仔的煎麵糊,各大夜市都吃得到。蚵仔煎的生命在於濃稠鹹甜的獨特醬料,通常會調成一種奇怪的粉紅色。不加醬的話,蚵仔不好不新鮮會很容易被吃出來。
※蚵仔換成蝦仁就變蝦仁煎,如果蚵仔煎不要蚵仔吃起來就像蛋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