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/=time() ?>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一百零九發~~~「鳳梨蝦球」
炸蝦球襯鳳梨淋上美乃滋,當地通常是在喜宴上或中式餐廳都會吃到。
西方料理的主味是酸味,所以中式料理像是糖醋排骨、左宗棠雞,以及鳳梨蝦球老外都很喜歡;但是中式料理的主味是鹹味,所以當地人對鳳梨的喜好差異很大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一百零八發~~~「炒山蘇」
山蘇是一種蕨類植物,炒山蘇是台灣熱炒店常見菜色之一,通常會佐以蒜頭、辣椒、小魚乾,或破布子拌炒。
※特別要留心破布子(樹子)這種台灣料理常見佐料,除了雞骨魚骨之外,咬到破布子應該是造成當地人牙齒損傷的第三名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一百零六發~~~「甜不辣」
道地台灣傳統小吃,甜不辣名稱是來自日文「天ぷら」、黑輪則是「おでん」轉台語發音。
甜不辣與黑輪在台灣都是指炸過的不規則狀魚漿製品,當地超商、夜市、小吃店,及超市都有供應中,也是台灣人火鍋烤肉常見食材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一百零五發~~~「燒酒螺」
台灣傳統小吃之一,名列當地人長大後反而不敢吃的食物第一名。食用方式是直接用嘴吸食螺肉,但其實都在吸醬汁,吸完只有空虛感和滿嘴螺前面的那片殼。
由於衛生疑慮,現在食用的人已經很少,僅剩部分海港市場及夜市有販售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一百發~~~「豆腐乳」
豆腐發酵醃漬而成,台灣傳統稀飯早餐的配菜之一,超商就能買到罐頭。其他台灣料理中幾乎都不會使用,但是當地老一輩吃稀飯一定要配豆腐乳。
※這是每次只用筷子刮一小塊吃的食物,千萬不要當成是臭豆腐一口吃整塊,會死人的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九十五發~~~「鹹蜆仔」
一種通常在中式合菜或喜宴上才吃得到的小菜。新鮮的蜆在經過冷凍後,倒入醬油辣椒蒜頭醃製而成。由來起源不明。
※強烈建議不要直接用手拿取,味道會留在指尖上超過12小時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九十三發~~~「肉粽」
以糯米搭配各式餡料,再用粽葉包裹起來水煮的端午節專屬料理。是一年一定要吃一次,也只需要吃一次…照三餐連續吃到第二天就覺得想吐的東西。
※強烈建議不要直接用手拆解粽子吃,這是台灣最油最黏手的食物沒有之一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九十二發~~~「韭菜盒」
常出沒於早餐豆漿店。餅皮內包韭菜與碎冬粉,有的還會包豆乾。韭菜又稱窮人的威而鋼,在吃不起或買不到蚵嗲時,庶民至少能靠著韭菜味幻想自己有吃到牡蠣。
※韭菜的纖維較軔,是最容易卡牙縫的食材,所以多是切短剁碎料理。
《給外國人的台灣觀光飲食指南》系列:
第九十一發~~~「月亮蝦餅」
真正的台灣小吃,蝦泥包夾在兩張潤餅皮之中油炸而成,佐酸甜的辣醬。
就算是當地人許多人也不知道月亮蝦餅其實並不是泰國料理,而是台灣人自己發明的,弔詭的是在當地通常得在泰式料理店才吃得到。